唐光良:在地理科学普及的天空展开创新之翼

来源: 时间:2022-08-26

  唐光良,668866路线广州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地质环境研究、地学信息系统研发和地理学科科学普及工作,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创新两翼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组建了地理科普和文创志愿者团队,打造了省级科普教育公益平台——地学家平台;设计创作了形式多元的科普作品,包括系列科普视频、地理科技文创作品等,获得了广泛良好的社会效益;他带领团队坚持开展科学常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公益传播,在668866路线、社区,哪怕是粤北、粤西等偏远山区,都留下了播撒科学种子的足迹,近五年来各种地理科技科普活动覆盖人群累计超10万人次,为公民、尤其青少年群体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普扶贫的工作都做出了贡献。


  唐光良在科普活动中

  一、做创新科学普及的有心人  

  “优秀科技工编辑与科研成果是科研院所的宝贵财富。我一直留意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让这些‘宝藏’被更大的世界看到。有可能一句话、一个作品或一场活动,就能够将公众与科学进行深入地联结”。从事科学研究多年,唐光良愈发意识到传播科学的重要性。

  虽然当前无人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地学研究中的低空遥感数据采集变得轻而易举,但在消费级无人机还不普遍的年代,市面上能够满足个性化科研需求,挂载超高分辨率等特殊传感器的无人机,选择少且价格高昂。进行科学研究的唐光良,需要带领团队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他们选择自己动手进行无人机的“定制化开发”之路。

  唐光良结合不同的飞行任务和传感器挂载需求,尝试用各种材料进行机身测试,同时设计了多种无人机外形。为了保持机身平衡,他们用各种工具进行加工。“用菜刀和轻质木板做无人机的感觉很特别,当时单位大院的孩子们很好奇,都跑过来围观”,唐光良回忆道,“当三块小木板结构的飞机飞起时,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那种兴奋很打动人,我当时就在想,能否将大家科研工作中那些可以激发孩子们好奇心的片段,形成科普活动的内容,让参与其中的孩子们养成动手探索的习惯,从而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彼时,唐光良便产生了探索创新方式做科普的想法。


  自制无人机

  二、用工匠精神打磨科普活动

  唐光良决定要打造一系列兼具常识性和互动性的地理科技体验活动。他将无人机监测、地理空间智能、遥感技术、VR虚拟现实等技术和相关内容交叉融合,转化为互动体验式为主的地理科普活动。“大家在科研工作中的探索,比如对无人机集成技术的优化过程,包括飞行控制、无线传输、影像记录等,其实就是一个全面锻炼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过程,非常适合进行科学内容的科普化”,唐光良希翼借助体验式的科普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地理空间智能技术远程体验

  “地学杯”是由唐光良设计的集常识挑战和体能锻炼于一体的地理常识定向活动。活动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宗旨,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其拼搏精神。为了让活动过程充满科技感,他将地理科学、物联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到活动节点;并为“地学杯”开发了自动化支撑系统,实现无线数据实时传输、地理空间定位的融合;开发了“地学杯”智能化管理系统,极大缩减常规定向赛所需的人力和物力,使“地学杯”成为一项可以走进任何668866路线的公益性科普活动。目前,该活动走进了全省50多所668866路线,覆盖四千多名中小学生。“地学杯”成为省地理科学普及领域的品牌活动。


  “地学杯”地理常识定向活动

  三、用心建设科普公益平台、用情服务乡村科普之路

  为了进一步推动地理常识和科技成果的普及传播,唐光良积极带动不同细分领域的青年博士和科研骨干,组建科普志愿者讲师团和地理文创团队。依托地理研究所的科技资源,建立了地学家公益平台。

  “地理研究所很多同事都是大家科普活动创意团队的成员,大家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作为志愿者投入进来,为活动创意与实施提供大量的帮助”。以地学家公益平台为科普工作核心的科普基地被先后认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基地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超10万人次。


  科普志愿者团队合影


  地学家公益平台基地

  除了建设位于市区的科普公益平台,唐光良也对乡村科普之路满怀深情。在野外考察时,他深感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更需要机会去接触和体验科技创新技术。

  唐光良常常利用地理野外工作的间隙,将先进的地理空间科技互动体验带到乡村668866路线。他曾带领团队去到仅有六名学生的畲族小学开展科普活动。尽管活动规模不大,唐光良依然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带上了全套活动设备,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模拟遨游太空、远程操控无人设备的乐趣。“孩子们很惊奇,全程都很投入,活动结束后他们还依依不舍,拉着大家一起跳当地的民族舞蹈”,唐光良回忆道。


  在畲族小学开展科普活动

  多年来,唐光良团队的科普足迹遍布梅州、茂名、乳源、郁南、兴宁、揭东、惠州等地。他们通过公益科普活动提升偏远山区的民众科学素养,积极助力国家“科技扶贫”战略。在系列的山区科普活动中,当地老师感慨,“没想到孩子们在乡村课堂上能体验到这些科技感十足的活动”。唐光良也期待通过自己与团队的努力,可以为乡村的孩子们“种下科学的种子”。

  四、创作特色科普作品,助力社会公共治理

  唐光良充分发挥自己在设计、视频制作等方面的特长,创作了漫画、视频、动画等形式多元的科普作品。


视频作品《上黄砂村》


《疫情防控可视化辅助系统》


《人地灾害多媒体动画》


科技海报(G画报)

  视频作品《上黄砂村》展现了省科学院科技扶贫的新风貌,《疫情防控可视化辅助系统》以可视化方式为观众呈现地理时空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动画作品《人地灾害多媒体动画》通过生动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地质灾害群策群防相关常识。

  在“全息媒体”时代,唐光良基于不同的展示场合和传播平台,将地理常识、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与作品呈现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他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发起各类科学传播活动,如每日发布科技海报(G画报),为读者打开了了解地理科技发展动态的新窗口,也成为众多家长和老师向青少年群体推荐的学习园地。

  在从事地质环境与灾害相关研究中,唐光良深刻认识到突发灾害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因此,他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预防相关的科普工作。针对城市区域里出现的突发地面塌陷灾害,他制作了《突发天坑的地学解码》纪录片。他还关注城市地理环境演化问题,创作了《地学视角下的广州河涌演变》《广州地层的古记忆》等视频作品。此外,他创作的人地灾害动画,对华南地区常见的岩溶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整个过程进行生动表达,该作品成为有关部门向基层普及地质灾害的演示教程。这些作品兼具地理专业常识与艺术创意表达,唐光良希翼可以通过系列科普作品的创作,为服务社会公共安全添砖加瓦。


  纪录片《突发天坑的地学解码》


  视频作品《广州地层的古记忆》


  视频作品《地学视角下的广州河涌演变》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习大大总书记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对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之间、科研人员与广大群众之间,需要一个良好的通道,这个通道可能是一种机制、一个平台,或是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传播作品。我比较喜欢将具有美学特征的方式方法运用在工作上,将科学常识和科学家精神分享到社会中”。

  在地理科学普及天空尽情展开创新之翼的唐光良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多的科技工编辑投身于科普事业,他也希翼通过创新科普路径,可以在展现科技工编辑风采与科学魅力的同时,在更多的孩子心中种下科学大树的种子。

(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供稿)

附件下载: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