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青文:立足种业,心系三农的科技有心人

来源: 时间:2022-03-01

  湛江是广东省农业大市,雷州半岛是南繁育种基地、北运菜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在服务国家二线南繁制种基地和打好种业翻身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罗青文自2018 年就任668866路线南繁种业研究所湛江研究中心主任以来,一直扎根湛江农业科研基层一线,围绕当地农业产业技术需求,致力于农业科研、技术服务及科普教育等工作。他立足种业科研,以广东种业技术创新为己任,以“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创新链系统部署,结合粤西美丽乡村建设、振兴乡村产业战略,积极参与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发挥科技为民真价值。

  荆棘中不谈苦辛,只为那一片“甜”

  罗青文于2018年就任湛江甘蔗研究中心主任以来,以立足湛江、面向广东种业技术创新为己任,聚焦湛江现代种业发展需求,主持承担“湛江特色经济作物种业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创业团队引育“领航计划”等重大项目,带领团队着力向湛江特色经济作物(菠萝、甘薯、火龙果、香蕉、甘蔗等)发展过程中种子种苗这一“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进军。

   

  罗青文与种子种苗

  甘蔗对保障国家食糖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甘蔗品种选育过程中,罗青文为了这一“甜头”可谓“吃尽苦头”。甘蔗虽甜,培育的过程却很“艰辛”。农作物的培优增质是一个极为漫长也极有可能努力付诸东流的事情,它需要科研工编辑等得起、耗得动、吃得苦。甘蔗优良品种选育周期长、见效慢,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需要经历10 年以上的时间,这期间蕴含了太多的可能性, 成功与否是个未知数,充分体现科研工编辑耐得住“寂寞”,不计较“得失”的优秀品质。罗青文仍清晰记得,在田间选育调查时,穿梭在闷热难耐的甘蔗林里,蔗叶割在脸上、胳膊上,蔗毛扎伤裸露肌肤。湛江常处台风过境区,在大风大雨侵袭后的甘蔗地里调查选种更是“苦不堪言”。

  品种培育着实不易,但“苦尽甘来”。罗青文与团队成员综合专业技术常识和实践经验积累,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通过种质资源收集和创新利用研究,建立特色经济作物的种质资源库,包括中药材、果蔬、花卉等,为下一步的品种优化及产业升级提供资源保障;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引进和改良培育优良作物新品种,包括菠萝、甘薯、火龙果、百香果、甘蔗、中药材等系列品种品系,结合常规育种方法培育出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逐步向产区推广种植,优化品种布局;通过育繁推一体化及配套关键技术研发,聚焦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甘薯、菠萝等湛江主要经济作物健康种苗的脱毒快繁技术瓶颈,建立全创新链的示范模式,实现种苗的工程化与规模化生产,满足了年产优质健康种苗1000万株以上的生产需求,有效提高当地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对促进地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展开创新发展双翼,助力乡村振兴

  罗青文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着重推动科研资源科普化。“农业是接地气的科学,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产业,做好科学普及尤为重要,同时还能反哺科技创新。”,罗青文坚定的说。

  他依托自身组建并参与多家科普协会或联盟,建设科技服务站2个,以站为点,联合单位成员,提供技术培训与科普教育,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罗青文作科普先容

  罗青文牢记作为科技工编辑的义务与社会责任,结合单位农业科研特色,联合推动湛江地区科研资源科普化,以“种、赏、品、鉴”为研学思路 ,建立了科研实践体验区、科研成果观赏区、仪器操作区、专家科普讲座、科技活动讨论区等活动区域,实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四联动的科普场所,融学问性、常识性 、趣味性于一体 。 2020-2021 年间,他所在的单位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湛江市科普教育基地、遂溪县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并与多个科普基地联合共建湛江市科普基地联盟,为湛江农业科普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农业科研人才、职业教育的实训培养也是大家科学普及的重要部分。”罗青文不仅带领团队承办湛江市科协常委会大会、沙龙交流与培训教育等活动,组织策划了单位博士团队入校开展专业性科普课程,让学生们感受博士们的科研学识魅力,开阔视野,提高科研兴趣;还积极参与科技一条街、科普流动科技馆、学问科技卫生“三下乡”、春耕会等活动,联合省市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了湛江科普研学精品线路,促进湛江科普研学与农旅融合。

  一颗红心永系“三农”,科技扶贫必须“授人以渔”

  “大家的科学研究实打实的扎在这片土地上,我最希翼的就是能够让这里的贫困地区在科技支撑下,内生动力,这才是‘授人以渔’”。罗青文的话语饱含着热情和决心。

  罗青文致力于省科协在遂溪县西塘村的定点扶贫任务,将当地特色作物种苗脱毒生产技术及种植服务技术充分应用到科技扶贫工作中,解决当地种业发展瓶颈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他还助推建设光伏立体种养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农光互补现代农业科技及精准扶贫成果,成效显著。

  自承担广东省、湛江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以来,罗青文围绕湛江市农业生产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下乡,扎根入户,开展科技支农。他组织建设“湛江特色经济作物种业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创业团队,对接服务湛江16个自然村,发挥单位技术优势,贯彻以企促农的服务模式,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科技助农。服务三农行业,共建企业工作站20余家,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服务企业 80 余家,单位于2021年被认定为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罗青文先容企业工作站

  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其发展后劲的集中体现。罗青文同志立足当地,具有农业发展大局观。他建立“产-研-推”一体化创新机制,为合作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支撑,形成“科研人员+企业+村委+农户”的科技兴农链条。在科技助农过程中,他探索出了由专人对接服务对象,调查整理农户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联合研究所内外专业技术团队进行探讨和反复论证,快速实现“1+N”(N为科研团队)的科技扶贫模式,针对种植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其联合对接企业共同组建项目联合体,实事求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作为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虫害防控研究团队成员以及广东省甘蔗剑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湛江示范基地负责人,罗青文还担任广东省甘蔗学会副秘书长、湛江糖业协会副理事长、湛江食品行业协会副会长、湛江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理事、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湛江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他带领团队先后获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省市级别奖励6项,包括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4项、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育成作物新品种7个;获得科技成果鉴定或登记6项;实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1项。

  “作为一名科技工编辑,恪守科学道德,坚守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积极做好科研、科普与科技服务工作。”这是罗青文对自己的要求和勉励,也是他努力践行的故事。扎根农业基层,深入田间地头,罗青文把论文写在他最爱的这方大地上。

  【栏目策划/编校】省科学院综合办公室

  【原稿来源】《广东科技报》

  【投稿信箱】gdasgzh@163.com

附件下载: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